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沒有拍成的舞臺劇劇本:《以戏剧形式简析新闻存在中的假象》

學院時期最後沒有時間拍成的劇本

人物-
众人
听不见的声音 死亡的象征

都市群里沉重与轻快的步伐,淹盖了人们滋长中的心灵,每个人带着不同的身份,前往各自向往的方向。然而,人们被压抑的心情背后却被一副面具所伪装,表里是宁静、安稳与踏实,内里则隐藏着另股挣扎的滋味,有的茫然,有的等待,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懊恼……都市里集聚着被挤压的爆发群。瞬间,有一股清脆的声音出现,他隐约不断地在人们的耳旁听见。“嘘”……顿然打破了一批具有好奇心与观察力人们的探索。最后这股声音被周边规律不堪的人们所践踏,他们以鄙视的眼光视这批价值的审问者。在众目瞪瞪下,一名即将冲过火车铁轨的男人,最後被火车辗转而死。急促的步伐无人愿意伸出援手……而死亡的男人象徵著新闻,火车象徵强势者的力量,微弱的声音象徵著追求者与实践者,周边规律不堪的人象徵著自由的死亡。顿然,一股惊叫的呐喊惊醒了所有迷悟中的人们。

人物-新问与自由
两情相悦的情人在雷电的交响下被拆散,传统的规格仍存在於社会当中,而拆散他们的是一批持传统束缚,只顾自身利益与面子的保守派。

人物-2名穿插阅报人
真相不被揭发 蒙蔽众人双目

现实中阅听人所阅读的新闻,往往被当成为事实,而报物也企土愚痴大众。然而却有许多的质问者,这些质问的声音该往哪里抛?而单单所带出的疑问是否就能坚然的改变已被虚构纠杂的事实?而所谓事实的来源是否又是事实的根本?

人物-一男人与一婶婶
言论自由只是虚无 市民身份无保障

一个经常与买卖菜的婶婶斗嘴的男人,竟有一天也被警官截入狱,重点并非他所讲的话是否属实,而是言论的根本已不具自由,所有唯唯独二的声音最後只能停泻独留,无法带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人物-一名艺人与众支持者
为保身份保留声 表面风光也成真

剧中将道出一艺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形象,地位为与权益,而无法道出心中属实的言语,然而众支持者象徵盲目的追求者,崇拜偶像不具意义,到底偶像根置於他们心中的意义为何?是代表了他们的声音呢?还是偶像就是他们的模版,拥有声望、拥有个人的魅力与气质、拥有完美无缺的形象、被当成是伴侣的意象,很显然的,人们都愿意躲藏在表象的风光里多于面对已坚然无法改变的所谓社会规律。是真正的无可改变呢?还是人们已经踱然放弃了自身在刻板社会结构中的责任与价值?

人物-一群示威者
知识分子勇於承诺 法令与传媒者勾结

一批示威者置身舞台上,他们示威,勇於的喊出抗议,这群表达民声与立场的知识份子,最终抵挡不住法令的告诫,他们必须面对言论与集会自由所付出的代价,还必须面对失望与落魄,更可怕的是牢狱之灾,一群关怀社会的热血青年,却必须在暗房里独自的面对所必须面对的所谓罪责,而置于他们身上的罪责,则是虚无的罪。而被打压的生心灵会否振作最终是值得考验的,这是否就是一种司法打压人民造成恐胁的方式?

人物-记者

一名记者已对自身的专业领域充满失望与无奈感的人,不断的压抑人已本存在的满足好奇心需求与追求真理的原则,他内里充满的思绪已影响他外在的行动,他对己身的领域发挥的专长里表现得懦弱与虚伪……他仍继续的压抑自己无法报导真相的事实……另名刚投入社会的记者则对未来的媒体趋势充满冲劲与希望,然而剧中这名女记者仍然抵不住持枪的警察。


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的人们,欲呼别忘了己身具社会变革的力量,也别忘了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想突破局限的框框,唯独另寻个框框,然而也别忘了去思考与评定这框框也是否被灌上了另个框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