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我對《不合時宜》小看法



覺得抽象的現代舞舞蹈會令人難以理解,還是舞蹈本來就沒有什麽定義,除了它擁有在人的身體發出動作的表現性以外,其實不需要定義它在說什麽,舞蹈的目的是“動”,凡是人體的動就可以稱爲舞蹈?Dance is just and all about movement?莎夏。瓦玆在《Korper肉體》也打破了人們對舞蹈傳統的概念,她所舞作當中的柏林建築屋和她對人體的結構,人體像當年猶太人被寧瘧般,舞作裏面肉體的功能是什麽?一層一層皮被瘧、捏和擠在玻璃鏡裏面的方式,好像一切都不需要思考,肉體和身體裏面產生的聲音……都像是自然現象,眼睛在肚臍的地方,耳朵會噴水流水……内臟跑了出來……是用人的身體很深入在探討肉體,沒有思考能力的肉體。

《宅》
《不合時宜》的舞蹈對於我而言“離”、“Console”“宅”和“Dance la-bas-European”都是抽象的,但“宅”的意義多了一層是因爲舞者與把杆發生的關係,把把杆拉出、移位又拉近,好像在定義被関在把杆裏面像是整天呆在房間裏面的宅男宅女般,動作似乎被“宅”的名字簡化,但又似乎因爲“宅”所以才跟把杆有關係….舞者動作與把杆發生了很多奇妙的變化,把杆的拉近拉出也只是一部分的運用,“宅”也許不必讓舞者擁有深一層的角色關係和主題,也許旨在探索把、人、層次、移動的變化……倚靠把而翻越和所能做的動力和變化給人怎麽樣的感覺,離開把給人怎麽樣的感受?縂覺得好像可以更抽象的進入舞的動作裏面,覺得“宅”理性….有點商業化,好像要詮釋宅就活在把杆世界裏面…..還是“宅”的世界融入在動作裏面?我覺得“宅”是局限,表演和角色性也是局限……都可以去掉而讓人體動作與把杆產生和掉入更多變化,也許沒有那麽快的結束。
“囡仔得驚嘛嘛號”
是我最喜歡的舞作,喜歡的原因因爲我覺得編舞者要讓觀衆看懂什麽是舞蹈,舞蹈賦予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對觀衆負責任,讓演員的肢體動作和表現有意義,讓舞作有意義……但是我同時會不斷反思,抽掉所有編舞者所埋伏的符號,抽掉熒幕的視覺效果,抽掉表演性質和角色性質,抽掉娃娃…動作….剩下什麽?又似乎是一堆沒有關係的現代技巧性動作,讓思想精神把無意義的技巧動作連貫在一起,讓它合乎邏輯和合情合理,又似乎有點牽強。在看舞蹈,是在看編舞者思想,對道德對社會的批判,還是要看一場不會有答案,深入進動作和體内研究變化,人和動作是什麽?

“Dance la-bas-European”
是歐洲風味,常翻閲雜誌就會看到一些美麗的舞者在跳舞,好像到了歐洲不同的國家感受不同的風情的一種快樂,心情隨著起伏好像戀愛了又好像失戀了,是一首詩歌,音樂節奏旋律都很好聽,快慢都剛好,開始與結束都很不錯。會留下現場美麗感受,也像跳一場美麗舞動的舞蹈,是詩歌般,純粹的美麗,沒有特別想法也沒有特別想批判想分析,也沒有特別要抓出缺點的地方,就是一種享受和融入在音樂裏面感受異國風情和那細胞也歡樂的氣氛,是與舞蹈在唱一首詩歌。

Console”令我想起拉邦動作分析的體系,而編舞者從中探索並把它實踐在舞者身上,在舞作裏面看到的動作彈,腳和身體的律動,擡腳勾腳,肩膀,隊形變化穿插,鐘擺、斜綫,節拍的不統一變成的統一,不協調中的協調,拍,扭曲,踏,擰轉,力度的,踏跳點,延長,伸展收縮,膝蓋的快速移動,拳擊,輕彈,拍,跪蹲起彈跳,手的劃圓又亂甩,用腳移動,用手移動,亂中又有序,每個地方都在發生變化,各幾人的小組,明顯的中部腹部身體變化,躺地又滑身又彎起,臀部,男的亂甩的身體,身體在律動關節的解放?膝蓋、到腳,身體的斜下……滾地,再貼在一起堆疊……好像要在人體每個部分都用盡…….正符合拉邦人體動作裏面所包含的流動、滑行、往下壓、扭轉、拳擊、鞭打、輕拍和輕彈,動作的空間的各個面向直接的非直接性的,力量的輕重,流動的自在和緊綳的身體,時間的延長和收縮的快速變化….真的,是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拉邦所分析的動作一系列體系可能就在說舞者身體可以達到的種種可能性,還有一定包含的這以上他所提出的要素,而這些動作離不開這個體系,“Console”就讓身體突破慣常的習性和達到每個拉邦對身體可以怎麽動,動的元素又包含哪些,人體是有極限的,但是極限裏面卻可以包含如此多的變化,和拉邦的概念有點相似…

“離”的問題就是在於它的慢…如果慢不是速度,如果不懂得欣賞和感受慢似乎就會錯過這個舞作…有作家學者開始提出“慢”的生活,市面上開始有很多關於如何慢生活的作品。我覺得編舞者的感受力很強,對舞臺上“空間”,“留白”,壓抑“速度”的慢和對抗觀衆要求的快,產生的抽象拉鋸和彈性的氣氛,對燈光,舞者單獨和空曠的舞臺,空間的感受性……音樂在空間裏面的融化,企圖要改變和掌握……變換場景跳脫現實進入一種未知的空間……在那個地方有人的身體在動……非常的孤獨……又離不開孤獨……在一個很神秘的世界和感性的世界,很奇怪爲何婚紗和安全帽會出現……但是這又似乎是一種生活歷程的點綴,外在世界給内心世界所產生的一種失落感……一種内心洗禮…黑衣和白衣的和藍衣又似乎是偶爾的出軌和小小的極端….婚紗的舞者走到觀衆席和一排穿婚紗的舞者跑過觀衆席中央一直綫好像是嘗試突破和進入外在世界的很大勇敢……然後又回到自己的那個世界……很特別的舞作….

感覺
這些作品啓發了我,又讓我問自己舞蹈是什麽?人體和她動的方式…關於人和人的身體….但同時也有碧娜·鮑許Pina Bausch所說的“我在乎的是人爲何而動,不是如何動”……她還發起了舞蹈劇場……開始看到一些舞作名字時會想舞蹈和舞蹈劇場之間的關係,像《不合時宜》覺得好像只有“Console”和“Dance la-bas-European”純屬舞蹈,其他3者似乎在舞蹈劇場的範圍裏面…但是卻又沒有太多戲劇的元素,例如對白等…但是卻又感覺得到編舞者發出的很多符號…舞蹈和舞蹈劇場之間的中間地帶…… 但也許舞蹈就是身體的“動”,不是想,所以我希望自己別想也別分析太多,而要去“動”……喜歡舞蹈就應該應用身體,就應該“動”。用身體的每一處去思考,用細胞用皮膚去思考,而不是用頭腦在思考……

沒有留言: